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如东老人赵云流淌在笔端的爱国情怀

  • 轻雾飞扬
楼主回复
  • 阅读:1838
  • 回复:0
  • 发表于:2016/1/14 9:26:08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如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 赵云:流淌在笔端的爱国情怀









  • [*]


  • 赵云的创作室狭小而阴暗,没有窗户,墙角处摆放着几尊雕塑,墙上挂着几幅自己创作的画作,简易的案几上和书橱里叠放着一堆堆画纸,有一些零乱。由于做过手术,老人的腿脚有些不便,但一提起书画来,便扔掉手中的拐棍,如数家珍般向我们介绍起他的作品来。

    赵云打小就喜欢画画,外婆家住在如皋石庄,那里的人有画年画的习俗。赵云就跟着大人们学着画。处女作《太公钓鱼》画得栩栩如生,被乡党委书记看后连连称好,拿回家张贴在自家屋内,并托人给小赵云送来两盒糕点。这小小的鼓励让赵云对画画更有了兴趣,一有空就临摹一些作品,暖瓶上的花草、床单上的花鸟都是他临摹的对象。上学时,他是班上的文娱委员,几乎承包了每次的黑板报。然而,由于受条件所限,赵云没有机会专业学习美术,家里人也时常叹息“一场好雨落到荒地了”,但这丝毫没有影响赵云对画画的热爱。

    高学毕业后,赵云在如皋一家乡办绣花厂做美工设计,每天画一些荷花、牡丹、喜鹊之类的图案,尽管有些枯燥单一,但赵云还是干得有声有色。上世纪80年代,岔河针织厂成立,缺少一个美术设计师,厂长王书华找到赵云,希望他能回老家“帮帮忙”,盛情难却,赵云回到岔河,这个“忙”就一直帮到到退休。“其实在针织厂工作,使我的美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这期间,我学会了中国画、油画、雕塑等,尤其是掌握了一些中国画的绘画技巧。”临摹的一些作品,一般人还真看不出真假。

    8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赵云和朋友参观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令人发指,尤其是看到一些孩子的遗骨,看到那些日本侵略者的凶残嘴脸,赵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夜不能寐。“我要创作一幅画,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让世人记得这段历史。”回到家中,他反复斟酌,可这样的题材太宏大,场景太复杂,如何选景,如何谋篇布局?到底是油画,还是中国画?赵云心中拿不定主意。去年是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一种责任感,让赵云再次赶到南京抗日战争纪念馆。在每一个场馆,他都要停留很长时间,仔细观察,无论是图片,还是实物,还是电子音像,他都记在心中。一赶到家中,他就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开始勾勒起人物形象来。“原本想创作一幅大的油画,但我的身体不太好,精力跟不上,我还是选择了自己擅长的中国画。准备创作一幅长20米,宽2.2米的画作,画中将至少有400个人物形象。”老人说。

    现在一有空,赵云就开始在草图上勾画,母亲、小孩、工人、农民……每一个人物形象的诞生,都会让老人激动不已。由于身体欠佳,加之创作的环境也不太好,老人创作断断续续,有时候身体不好,几天也不能握笔,但一旦康复,就赶紧创作,有时一干就是一个通宵,孩子们知道后,都心疼他,让他不要这么拼命。“我之所以坚持下来,是有一种信念支撑着我,那就是一种朴素的爱国情怀。”老人深情地说,“抗日战争,给后人最大的启示就是落后就要挨打。不想挨打,唯有创新、唯有发展。我想用三五年的时间早日将这幅作品创作出来,让后人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到经济社会建设中去。”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