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为空巢老人年创富超百万元

  • 石头的影子
楼主回复
  • 阅读:429
  • 回复:1
  • 发表于:2014/3/31 10:06:56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如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土地价值,走市场化路子,探索现代农业经营模式……相比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这些路数,落户于掘港镇晓河村的如泰果蔬经济合作社还产出了另一层面的社会效益:盘活了当地“老年劳动力”,让上了岁数的“空巢老人”足不出村,每年每人都有几万元的收益。

“注意啊!把薄膜搭上棚架后,两头的人一定要抻紧了!”在掘港镇晓河村400亩连片蔬菜种植基地,八九个工人在忙活着架设西瓜大棚,由于风力过大尝试几次都没成功,项目承包人周俊显得有些着急,也跟着他们一起忙活起来。

招工人、犁田、整地、架棚……刚入3月他就忙得团团转。相比往年,今年寒冷天气持续得更长,周俊的大棚西瓜也晚了将近10天。“天气变化无常,节气可等不得,一旦错过了可就影响到整季西瓜的销售。”周俊说。

“正常天气下我们这些人一天架设十来个棚没得问题,看来今天是遇上了些麻烦。” 晓河村23组村民陈爱萍今年50岁,是这几个工人中年纪最轻的,3年前,她把家里的5亩土地流转给周俊,自己也来到基地打工。

跟其他村庄一样,晓河村的大多数年轻人也都到外地打工,留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在家料理几亩田地。2011年周俊在掘港镇晓河村承包了400亩土地搞规模连片蔬菜种植,并成立了如泰果蔬经济合作社,轮茬种植玉米、西兰花、西瓜、草莓、生菜等经济作物。村里很多老人就把自家田地流转出来,自然也就从传统而繁重的农田耕作中解放出来。

“年轻人招不到,这些空巢老人反倒成了我们种植基地的‘主力军’,他们平均年龄都超过了60岁,但都有丰富的耕种经验,干起活来不比年轻人差多少。”周俊告诉我们。

晓河村10组村民丁松泉是这个基地的拖拉机手,每天能平整10多亩地。“虽然比不上年轻人的体力,但劲头还很足,也没耽误基地的农事。”自从把土地流转给周俊,他就成了这个基地的全职工人,“这倒也落得省心,不用再为庄稼地里的农活事儿操心费力,还成了在田里拿工资的工人。”他告诉我们,土地流转前,他8亩地的纯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现在除了每年拿8000元的流转费,在这里打工一年也有2万多元的收入。

“刚开始还担心这里只是些零打碎敲的活计,赚不了什么钱,但真正做下来,年头到年尾我们都闲不了,几个老姐妹喊我一起到附近的工厂打工,但我觉得还是在田里做事舒坦,赚的也不少。”掘港镇晓河村10组村民李淑萍告诉我们,她的土地流转费和打工收入加起来一年也有2万多元。

“我这里固定的有30多位老人打工,一年我支付的用工费将近100万,这还不算几十万元土地流转的资金。而最重要的是让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离家不离村,就地就能有了些收入。”周俊说。

2013年,周俊又在掘港镇掘西村流转了400亩农田,建起了家庭农场。“稻子一共卖了29万,人工、农药、化肥等成本超过15万元,流转租金是11万,利润几乎没有,幸好政府每亩还有170元的补贴,我们才有了些赢头。”周俊认为,家庭农场这个新模式,为规模农业的发展铺开了一条出路,“对如何经营好家庭农场尽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尝试,但我们已经在如何去跟市场对接,实施产业化发展,如何降低种植成本,提高种植效益等方面,开始积累了一些经验。”

下一步周俊打算进一步把蔬菜种植基地的发展经验运用到家庭农场的经营上来。最初,在市场开拓方面,他是通过中间商与市场对接,2013年,他开始自己到外面直接开拓市场,跟客户面对面谈条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农产品的销售,打不开销路而被迫走中间商套路,无形中就把农产品的利润大头拱手让了出去,这中间可是相差10到20个百分点。”周俊说。

 

  
  • 茶叶yea
  • 发表于:2014/3/31 13:44:56
  • 来自:江苏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种植这些也是不容易的
(0)
(0)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