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栟茶历史上的七里缺村疑问 沈小洪整理 七里缺是栟茶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名,此处不展开说,而是探

楼主回复
  • 阅读:3231
  • 回复:0
  • 发表于:2023/1/30 7:05:58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如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栟茶历史上的七里缺村疑问

沈小洪整理

七里缺是栟茶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地名,此处不展开说,而是探讨原七里缺村(河口公社十一大队)。民国时期的栟茶地图上曾把七里缺、五里坊标注在栟茶运河北岸,当代地图则标注在南岸。

过去河边地名往往都是河南河北都叫这个名字,如果两条大河交叉,则一河四地都叫这个名字。比如原小窑村境内两条大河交叉,形成四块,后来小窑村分给四个村管理,各自都叫小窑。再比如居湾、范堑、沿口等地,都是栟茶运河南北均这么叫,过去的沿口乡也包括沿南乡北部。十里桥虽然确实在栟茶运河南岸,但人们习惯上仍称栟茶运河上的浒河大桥为十里桥。再比如滩河口,则是两河分三地,滩河和栟茶运河将这里分割成三块,每一块均可以称为滩河口。

据《如东县土地志》记载,1993年七里缺村是河口乡16个村之一。


从1989年10月绘制的地图来看,七里缺村作为河口乡的东北角,与于港乡的西北角五里坊村应该是紧邻的,双方的分界线就是江海河。实际上江海河是河口乡、景安乡和于港乡之间的分界线,几乎是垂直的南北。与今天的河口镇中天村(原七里缺村并入)和关口村(合并部分七里缺土地的五里坊村并入)的分界线一致。

图片

然而在1990年编写的《如东地理》一书第40页的如东地图上,各乡镇之间有明显的虚线为界线。我明显觉得这地图是老早的地图,不是1990年的地图,因为当时的浒澪乡东南角竟然和栟茶镇(很小,街上和近郊)接壤,这是与历史不符的。1975年,开挖团结河,后浒澪公社将其一大队划给靖海公社,从此浒澪公社和栟茶镇不接壤。同样,当时的河口乡和于港乡的分界线也不是垂直南北的,而是从大概三里渡的位置斜着向西南。从当今地图地形看,五里坊北部仍有弯弯曲曲的河沟,可能是早期河口乡和于港乡的分界线。由此可以推测,后来的五里坊村西北部曾属于河口乡的七里缺村。老早的七里缺大队东到于港乡的长池岸大队,东南到于港公社的五里坊大队。从民国地图来看,五里坊境内斜着向西南乃至于到原裕富村南边汇入南凌河的这条古河很可能应该叫赵家港河,因为途经赵港。西边的南北古河叫薛家港河,东边的南北古河叫唐家港河,再东边栟茶西郊朝南则是沙港河。等等这些古河都是从北到栟茶运河、南到南凌河的。

图片


最近我在七里缺桥东边采访老人,老人竟然自称这里是七里缺,现在并入关口村。不仅这里叫七里缺,实际上栟茶运河北边的原唐庄村(江海河两岸)的人也自称是七里缺的人。


在80年代初的如东县志上的如东地图则时而同上,时而浒澪乡和栟茶镇接壤而河口乡与于港乡以江海河分界,可见当时编书的人不太严谨,应该严格按照年份来绘制地图,或者标注地图的年份才对。

1959年冬至1960年春,开挖江海河,没几年又再次开挖,1974春、1975年春,两次捞浅江海河。1973年江海河枯水季节水深都在1米以上,通航船舶吨位级60吨,仅次于栟茶运河。可见江海河的重要性,在当时经济落后的情况后,不可能建几个大桥来跨越江海河。那么原七里缺村(大队)的村民(社员)如何到江海河东岸种田上工呢?这就非常困难,很可能将江海河东的土地划给于港公社五里坊大队了。

江苏省如东县地名录,是如东县地名委员会1982年编的,其中说于港公社西与河口、景安公社隔河相望,说明最迟在1982年原河口公社七里缺大队就把江海河东的土地让给于港公社五里坊大队。
来自手机版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