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1918年濮捷三为濮氏宗谱作序(栟茶、角斜、袁庄、李堡) 沈小洪翻译 有人问我:“为什么

楼主回复
  • 阅读:8429
  • 回复:0
  • 发表于:2023/1/10 9:02:37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如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1918年濮捷三为濮氏宗谱作序(栟茶、角斜、袁庄、李堡)



沈小洪翻译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修家谱?”我回答说:“为了联络亲情,毕竟大家同一个老祖宗,也为了一个家族的记事。”



从第一代老祖宗以后,就开始有亲近,有疏远。在《易经》中“坎下巽上”是涣卦,风在上吹,风能把水吹得涣散,象征组织和人心涣散。假如有家谱来联络亲情,则能将涣散转变为荟萃,荟萃就是凝聚,将疏远的族人联络起来,从而亲近。这就是同一个老祖宗的后人之间联络亲情。



至于一个家族的记事,有世系(一代一代怎么传承的),有兴盛衰落,有生死,有名字,有祖宗的功德,有孝子贤孙,有坚守大义的男子和坚守贞洁的妇女,还有遗漏散失的文章和往事。将这些记录在家谱上,能够激发子孙后代仁义孝顺的心意和效法先人的思想。



那人又说:“关于为什么要修家谱,我听懂了。但你濮家姓氏的来源,创立家谱的人,我还不知道啊!我斗胆请您说《论语·阳货》中‘居!吾语女。’”



【释义】孔子在教诲门徒子路(仲由)时,曾用“吾语女”作开始语以示郑重。后常用作向知己诉说衷情或嘱告事理的语典。



我濮氏家族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康叔,受封于卫国,成为周朝的诸侯国。传到卫成公母亲的弟弟(舅舅)中有个人叫“密”,他有采邑(古代国君封赐给卿大夫作为世代俸禄的田地)在“濮”,子孙就把地名沿用为姓氏。这就是濮家姓氏的来源。“密”是濮家永远不可迁庙的老祖宗。他以下香火不断,子孙繁昌,迁居各地。



我这一支濮氏家族世代居住苏州,明朝永乐年间皇帝下令移民,老祖宗濮彦美、濮彦本、濮彦清三位兄弟一起渡过长江,向北迁居到今天的濮家庄等地,这里有的地方属于东台县,有的地方属于如皋县。这里姓濮的人都是三兄弟的后人,所以将三兄弟尊奉为始迁祖。老家谱都在,有明确的记载。可惜老家谱关于唐朝宋朝以前的情况几乎没有记载,只有世系图。



第12代老祖宗濮仲儒、濮成己两先生最早创立家谱(草稿),仿照孔子删改修订《尚书》的模式,以濮彦美三兄弟为断代,略微撰写事迹,并不完备。我叔高祖父濮正谱父子寓因于创,由略而详,印刷成册,也就是今天看到的家谱。先生不曾看到吗?



那人说:“既然有了家谱,为什么还要修呢?”



我回答说:“我家老谱只记录同治(1862-1874)以前的情况,同治以后五十多年的情况缺失,世系先后很难考证,某支某派没办法联系归属。假如再不传下去,名字可能会重复,从而违犯先人名字,族人之间相处会变成陌生的路人相遇。即使想不修,怎么能不修呢!”



那人说:“家谱既然应该修,那么像费用要大家捐款,事情相互推诿,该怎么办呢?”我说:“不要担心。大家一起出力,集腋成裘,将百花酿成蜜,完全可以。我濮氏家族一向深明大义,富人慷慨捐款,穷人担当义务,编辑撰述、采访校订等事情各有人负责,大家责无旁贷。不辞劳苦,不中途而废,哪有不能成功的道理?”还没说完,那人就说:“是!是!是!”离开了。最近编辑录入工作完成,送交印刷,谨将我和某人的聊天记录记载到家谱前面。



民国戊午年(1918)五月榖旦(黄道吉日),濮氏家族后人濮捷元(字少山)谨慎地撰写。
来自手机版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