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角斜名人缪金源与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交往沈小洪2021.11.5整理目前发现角斜名

  • 栟角沈小洪
楼主回复
  • 阅读:3631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1/12 13:19:16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如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角斜名人缪金源与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交往




沈小洪2021.11.5整理

目前发现角斜名人缪金源与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交往有两段史料。

1929年,缪金源为顾颉刚的父亲顾柏年先生六十大寿撰写对联祝贺:“硕德如公,宜享大年比松柏;传经有子,且携美酒看湖山。”这一年顾柏年先生担任浙江仁和盐场的一把手(场知事)。

缪金源称赞顾柏年道德高尚,应该能够寿比松柏,经学有儿子顾颉刚继续传承,所以能够寄情于山水,诗酒娱乐。能为他人的父亲祝寿题词,说明缪金源与顾颉刚的关系不一般。

仁和盐场在今浙江省余杭市南十八里乔司镇。《方舆纪要》卷90杭州府记载:汤镇“有仁和盐场”,产海盐。清初盐课司驻此,设盐场大使。民国时改为场知事。1929年废。

另外还有一首诗。顾君颉刚自粤(广东)返杭,为述近事(向缪金源讲述最近的事情),感而作此(十四日)

我似祢衡狂,(祢衡是汉末辞赋家,个性恃才傲物,不畏权贵,缪金源自认为和他相似)
固不为世容。(固然不被世间容纳)
子守老氏道,(顾颉刚先生坚守道教)
遭忌与我同。(顾颉刚和缪金源一样遭受忌妒)
搔首费踌躇,(心中焦急、惶惑,忐忑不安)
不知将何从。(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于嗟乎!(唉呀呀)
世间何物为中庸?
乱时难以曲全终。(乱世很难委曲求全地终老)
去去莫复顾,(远去了,就不要再回首)
吾但行吾素。(我还是坚持我的生平志向)

根据前后诗分析,这首诗应该作于1927年9月14日。由此可见缪金源与顾颉刚的交情起码持续了两年多。两人虽然信仰不同,但都被人嫉妒排挤。缪金源认为中庸之道在乱世是不适用的,再怎么委曲求全也不行,所以他还是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志向。

1927年4月,顾颉刚赴广州中山大学,后担任学校历史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中文部主任,代理语言历史研究所主任。而缪金源1927年到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杭州)教书,两人相距甚远,如何如何结交的呢?原来顾颉刚比缪金源大5岁,而正好也比缪金源考入北大早5年,另外顾颉刚毕业后曾在北大工作多年,所以和缪金源是互相交往的可能性的。另一方面顾颉刚研究的历史、民俗、戏剧等领域与缪金源的研究领域有很多交集。再说,缪金源当时在北大也是一个积极分子,影响力较大。

1927年顾颉刚从广州中山大学返回杭州,很可能是为了探访父亲顾伯年。

据苏州市档案局副局长沈慧瑛讲述:顾颉刚与长期在杭州谋生的父亲顾伯年关系一般,一则可能父亲长年在外,父子间缺少交流与关爱,二则父亲已娶继母,因此双方的关系颇为微妙,也比较隔膜。从他的书信、日记中可以看出顾颉刚与父亲、继母的矛盾与争执颇多,这固然有代沟、性情的因素,更有经济的困扰及大家庭人际关系的复杂,所有这些令年轻的顾颉刚苦闷烦恼、焦虑不安,以致经常生病、失眠。

另外顾颉刚和鲁迅关系不好,鲁迅在公开文字或私人信件下经常嘲笑顾颉刚的生理缺陷,称顾为“红鼻”或“鼻”,甚至“口吃”也成为取笑之资。

由此可见,顾颉刚此时的遭际确实令人堪忧,可谓内外交困。而缪金源在北京郁郁寡欢,遭人排挤,被迫南下在杭州谋生。两个有着类似遭际的朋友相聚杭州,难免不感慨一番。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