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老坝港渔业公社(1962-1983)简介沈小洪2021.11.5整理老坝港渔业人

  • 栟角沈小洪
楼主回复
  • 阅读:3448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1/8 14:15:24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如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老坝港渔业公社(1962-1983)简介

 

沈小洪2021.11.5整理

 

老坝港渔业人民公社(以下“人民”二字省去)的前身是原旧场公社的红旗大队,原旧场公社党委书记吴国流参加组建红旗大队,并于1961年4月到1062年10月任大队长。1962年11月由红旗大队的20条船、800多渔民及其约2000人的亲属在海安县新围垦的一块处女地(即海安盐场)上移民组建海安县海洋渔业公社,吴国流任社长。

 

海洋渔业公社位于海安县的最东部,黄海之滨,隶属于李堡区。西接旧场公社,南与如东县交界,北隔新港河与东台县相望。总面积5平方公里,公社驻地吴家墩(今渔业管理站附近),距县城海安镇38公里。公社名称以境内原老坝港名而取。海洋渔业公社设管委会,1968年3月改为革委会,1981年8月地名普查更名为老坝港渔业公社,仍恢复管委会。

 

1982年时,有5个大队,7个农业组,总人口2600人,均为汉族。全社以海洋渔业生产为主,农副业生产为辅。现有机帆船46条,木帆船12条,年总产量为6万担,比解放初期增长7倍。随着捕鱼生产的不断发展,公社将境内的荒滩,组织渔民家属开垦种植,现有耕地1000亩,主要种植棉花、三麦、水稻、桑园等农作物。


 

1979年粮食总产63万斤,单产872斤,皮棉总产4万斤,单产149斤。社办工业主要有电机厂、农具厂等,1979年总产值14万元,利润1万元。全社有小学1所,公社设有卫生院、文化站、电影放映队等,各大队办有卫生室。

 

一大队即镇海大队(今有镇海村),二大队即川港大队(位于公社东北角,笔者大姑母沈芝凤嫁到渔业二队,大姑父叫李炳富,均已故。今有川港村),三大队即三港大队(2001年与通海村、东北村合并建立通港村),四大队即万港大队(2001年并入镇海村),五大队即枣树大队(靠近通海桥即老坝港街,2001年与黄海村及北凌河北原划给海防公社三大队即旧场村的三个小组合并建立海港村)。解放前曾有老地名枣儿树,现已消失,留有传说。吴家墩得名于清末有一个姓吴的鱼贩子在此堆积了一个土墩,并在土墩上建立茅棚收鱼货,后来被另一个姓吴的人买下居住。

 

以上根据海安县地名委员会1983年编写出版的《江苏省海安县地名录》第18-19页以及《角斜镇志》,并进行修改。

 

据海安文联原副主席张贵驰介绍,老坝港隶属于过去的角斜场,但角斜渔业相对薄弱,排在盐业、农业之后,民国时期仅有十几条船,解放后即以此建立海洋渔业大队,上世纪六十年代发展为海洋渔业公社。他父亲的同事陈德田曾任老坝港渔业公社的社长。

 

1959年发生历史上著名的“旧德事件”,旧场和德贵公社多次发生纠纷和械斗,造成一人死亡,最终德贵公社将船只归还给旧场公社,后转渔业公社。

 

据“老坝港滨海新区钩沉”一文记载,1962年8月,从旧场公社划出红旗大队成立海安县海洋渔业公社。


 

另据《江苏省海安县地名录》第859页记载,1962年11月从旧场公社游离而出,建立海安县海洋渔业公社。1983年撤社建乡,改名海安县老坝港乡。

 

另据《角斜镇志》记载,1962年10月,旧场公社海洋渔业大队改建为海洋渔业公社。1983年10月撤社建乡,11月改名海安县老坝港乡。

 

1962年冬,海安县为防止里下河地区水涝成灾,于是在海安县北部开挖北凌河,穿过海安盐场(老坝港东部),导致海安盐场报废,同年在此地建立渔业公社。

 

从此角斜渔民有了自己的渔港,因清代、民国直到解放初期此地西端被称为“老坝头”,渐渐地这里被称为老坝港。

 

1965年11月,如东县德贵公社姜埭大队向南通专署报告,要求划分盐场报废的土地。南通专署召集如东、海安两县,协商签订《关于原海安盐场报废后划给海安、如东使用的协议书》,从四十总到纳潮闸以东部分7000亩划给如东县,纳潮闸以西部分6454亩仍属海安县,供海洋渔业公社使用和旧场乡新建东北、通海村。

 

据角斜镇来南村蔡建华老板的二舅张老先生介绍,他曾担任老坝港渔业公社纪委书记,他说老政府一开始在吴家墩,后搬到旧闸(老北凌闸)下面一点。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