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谁是符氏家族迁居角斜的第一人(老祖宗)沈小洪2021.10.5整理最近翻阅符氏宗

  • 栟角沈小洪
楼主回复
  • 阅读:6513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0/6 15:39:06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如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谁是符氏家族迁居角斜的第一人(老祖宗)

 

沈小洪2021.10.5整理

 

最近翻阅符氏宗谱,偶然会发现其中有一些涉及角斜的地名,比如角斜场、富家滩、周家洋、滩河口等。那么最早迁到角斜的符氏族人是谁呢?

 

据符氏宗谱第13卷记载:符永珍,是栟茶五总符氏家族(始祖叫符天钰)第20世孙(符继明一房),是符如桧的长子,字葆儒,住在富家滩(今角斜街)北边。生于民国二年癸丑(1913)十一月二十日亥时(夜里11点左右)。此人如果活着,应该109岁了。

 

据符氏宗谱第11卷记载:符庆濂,是栟茶五总符氏家族(始祖叫符天钰)第19世孙(符继明一房),是符芝秀的第四子,字如桧,原来住在栟茶场十五总范公堤和嵇公堤之间,迁居富家滩西北灶区。生于大清光绪四年戊寅(1878)九月十八日申时(下午四点左右)。老婆姓贲,是贲世景的第三个女儿,生于光绪九年癸未(1883)九月二十六日戌时(晚上八点左右),卒于民国六年丁巳(1917)五月十九日丑时(凌晨2点左右),年仅35岁。只有一个儿子叫符永珍,有两个女儿,大的嫁给卞某,小的当时(1923年修家谱时)还没有嫁人。

 

笔者一看就天真地以为符庆濂就是迁居富家滩北边的第一人了。但是很快在第14卷第一页就发现栟茶五总符氏家族(始祖叫符天钰)第20世(符继成一房)有较多族人住在富家滩北边六总的地方。以符永余为例,向上追溯,他是符长鸣的长子,而19世符庆凤(字长鸣)是符新才的长子。18世符芝毓(字新才)竟然住在浒澪镇南乡,即今新庄村、竹园村、大窑村一带,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死于哪里、死于何时均不知道(说明很可能是迁走了,当地人不知道相关情况)。笔者从家谱排布的规律分析这两个符新才应该是同一人。

 

符新才两个儿子符庆凤(生于1871年)、符庆九(生于1874年)分别住在富家滩北六总、角斜场(应该是角斜新场即富家滩)北七总(六总和七总是相邻的,而且很近)。而且符庆九的儿子们也住在富家滩北六总。所以说应该是符庆凤兄弟两人从浒澪迁居角斜街北边。他们仅仅比符庆濂大几岁而已,所以很难说谁先谁后迁到角斜街北边。

 

实际上迁居角斜场的符氏族人,最早很可能是第11世族人符思文。因为1866年栟茶重修符氏宗谱,符殿武请李钟灵作序,其中说符思文最早迁居周家洋。此地在明代中期为角斜场的出海口,官府设兵把守,清代逐渐淤积成陆。今有东台市新街镇周洋村,紧靠角斜镇汤灶村。虽说周家洋当时属于角斜,但是现在不属于,不过符思文的后人极有可能向南慢慢迁入现在的角斜镇域。


 

据符氏宗谱第五卷记载,符思文是五总符天钰一支符继明一房的第11世族人,他是符守夫的次子。字承礼,号执所,生于大明万历六年戊寅(1578)五月二十八日戌时(晚上八点左右),死于何时,寿命如何,都无法考证(说明很可能是迁走了,当地人不知道相关情况)。老婆姓杨,生于大明万历九年辛巳(1581)七月二十七日酉时(傍晚六点左右),死于何时,寿命如何,同样无法考证。两人合葬在哪里也无法考证。六个儿子中长子叫符匡甫,也不知道葬在哪里,后面几代人也是如此,而且记载极为简略。直到第16世符日聚等族人才明确写明是葬在西五总(很可能是角斜场的五总,为了和栟茶场的五总区分开来)周家洋范公堤外面,但是他的生卒年依然失传。综上说明,符思文应该是第一个迁到周家洋的符氏族人。

 

那么符思文从哪里迁到角斜周家洋的呢?这就需要查他父亲符守夫了。在第五卷前面有记载,符守夫葬在栟茶场东乡孙家堡(在原新林乡,今洋口镇境内)。

 

万历年间(1573-1620)时间跨度长达48年,符思文很有可能就是万历中后期从栟茶东边的孙家堡(农垦区)迁到角斜北边的周家洋(灶区),距今400多年。

 

由上可知,今天的角斜符氏家族,并非同时从角斜以外迁过来,也不同属于一房,情况相当复杂。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都是苏州迁到洋口(栟茶场五总和八总)老祖宗的后人。最早迁入角斜境内的是400多年前的符思文先生。

 

那么为什么要迁到周家洋呢?据大清《康熙淮南中十场志》(1673)记载,当时角斜一些灶河已经出现淤塞,无法入海,变成内河。这说明周家洋作为角斜出海口的地位开始动摇,应该是出现了一些淤塞。到了大清嘉庆年间,周家洋被《扬州府志》明确宣布为淤塞状态。角斜的出海口转而向东发展,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老坝港,而原有的出海口周家洋及其周围则逐渐变成今天的新街镇。角斜经历了从北宋时期的三面靠海到南宋以后的两面靠海再到清代中期以后的只有一面靠海,其背后的原因是海拔低于角斜的栟茶(位于原新洲海湾)、新街(位于原李堡角斜海湾)地区相继从沧海变成桑田。周家洋出现淤塞,就会形成大片滩涂,可以用来烧盐,而烧盐需要人手。于是符氏家族的后人从农垦区迁过来开辟了新的一番事业。

 

在当时来说,虽然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但后来该办法遭到破坏,农民赋税依然十分繁重,很多人都被迫逃荒。烧盐虽然非常辛苦,但有一些农民享受不到的优惠,尽管如此盐民也经常发生逃亡,所以农民、盐民之间也经常流动。官府虽然明令禁止,但只能定期编审盘查,也没有实质性的有效办法。

 

现在的角斜符氏家族主要分布在汤灶村及其北边的周家洋(属于东台)、双龙村、周庄村、五坊村。这些村基本上都在角斜镇的西北部,与家谱记载的早期的落脚地周家洋、富家滩等地名还是基本吻合的。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