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栟茶百年“老字号”益善堂沈小洪2021.10.5凌晨整理约二百年前,栟茶一大批满

  • 栟角沈小洪
楼主回复
  • 阅读:5337
  • 回复:0
  • 发表于:2021/10/5 10:13:05
  • 来自:江苏
  1. 楼主
  2. 正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如东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栟茶百年“老字号”益善堂

 

沈小洪2021.10.5凌晨整理

 

约二百年前,栟茶一大批满怀慈善之心的人士慷慨捐出自己的土地和房子,先后创办了一系列慈善机构,他们用实际行动帮助了无数贫苦的栟茶人。其中有一家“老字号”名声响亮,最为后人所熟知,它就是益善堂。因为现在益善堂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如药店、养生馆、医药公司等。但是栟茶这个百年“老字号”却不是盈利机构,而是慈善机构,类似于现在我们说的“如东县栟茶镇慈善分会”。所不同的是,慈善分会是官办,一个镇仅此一家,而益善堂一开始是单纯民办,后来是官督民办,最后是直接官办,一个镇可以有十几家甚至更多。

 

益善堂创办于大清道光年间(1820-1850),当时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叫蔡谦,他慷慨解囊,带头捐田创办。这些田亩租出去给佃户种,每年收取一定的租金,存起来办理抵押贷款,这些收入用于防备饥荒。到了清末,益善堂划归栟茶场董事徐树名(即徐藻,曾在广东做过小官)管理。光绪二十九年(1903)栟茶场董事蔡映辰从益善堂经费中划出一部分用于筹备栟茶小学。义田、积备堂(是栟茶两项慈善事业)之前一直借用益善堂办公。光绪三十一年(1905)栟茶启秀两等小学校设于益善堂,后来其高等小学校多次迁址,但其初等小学校一直在此。民国二年(1913)移交给栟茶市公所,由栟茶市总董(第一董事、栟茶一把手)缪希陶管理,并附设于警察局。民国六年(1917)办理了一次赈灾救济活动。民国十一年(1922)粮价上涨,益善堂按平价出售粮食。民国十七年(1928)二月,移交给栟茶市行政局。民国十八年(1929)九月,由东台县第四区公所(驻栟茶镇)接管。民国二十二年(1933)农历三月,东台县第四区食粮管理委员会成立,益善堂归并到仓储项目下收支,专门用于储备,管理越来越严格。可惜民国三十年(1941)秋日寇侵占栟茶后,一切慈善事业全部停办。

 

关于益善堂的详细历史,可以参考两块碑文。一个在关帝庙(在栟茶东街原农机门市部)厂厅东边墙壁上,为大清同治七年(1868)立的;一个在原栟茶小学第二分院(栟茶老粮站西边)大门内,为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立的。然而这两块碑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大量文字已经无法识别,虽然经过缪家热心人士的认真清洗,并用高像素手机进行抢救性拍摄,也只能看清一部分。珍贵历史文物遭此厄运,实在可惜!

 

那么益善堂到底有多少资产呢?收支情况如何呢?清代官府实际上并不知情,因为它们属于民间慈善机构。正因为缺乏监督,所以容易滋生腐败。

 

据民国《东台县民政事略》(1912)记载,大清宣统三年(1911)底,东台县推翻了满清统治,杨恭甫就任东台县第一任民政长。他决心大刀阔斧地整顿全县的慈善事业,要求各地公推热心为民办实事、清正廉洁的当地人士出任董事,不发工资,甚至要求具体办事的人员也不发工资,而且要求各地把所有慈善机构的账目送到县里,张榜公示,接受监督。力度不可谓不大,决心不可谓不强。从报送的情况来看,栟茶尽管是东台县最偏远的地区,但却是最积极的,因为所报的慈善机构账目最多。这或许也是栟茶慈善事业高度发达的一个写照。

 

当时栟茶益善堂的田产分为三大块,一个在通济坊、一个在迮家堡、一个在邢家桥。通济坊是明代期栟茶街西一块闹市区,后来因嘉靖年间倭寇多次侵扰破坏而逐渐荒凉,后来变成农田,也就是在通济桥即西石桥南边向西的一块农耕区。到了清末民初,这里依然有一些农田,栟茶近代姚氏家族的始祖姚楚珍先生就葬在通济坊的一块园田上。迮家堡是小蔡家庄以前的古老地名,传说是明朝栟茶为了防御倭寇而建立的九大堡垒之一,也是最靠近栟茶场衙门的堡垒,地理位置极为重要。位于栟茶镇区西南部,虹桥西南侧,原轧花厂西侧。栟茶蔡氏家族一世祖蔡子安先生死后,他侄子蔡吉甫先生迁到这里,后来蔡氏族人不断繁衍,人们就称这里为“小蔡家庄”。当然后来缪氏也逐渐迁居这里。邢家桥位于栟茶镇南堡桥向南一里,再向西一二里的地方,属于河口镇关口村。过去有一座木板桥,无栏杆,只有一米多宽,木质很好,走上去会上下晃动。河不宽,据说牵牛的人走在桥上,牛会淌水。栟茶中学退休教师缪庭曾多次走过该桥,附近也是缪氏家族一块聚居地。


 

通济坊有两块原田(高田)。第一块8亩,租给曹宗仁和曹宗义,先收取押金16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16千文,不提供田中房屋和农业用具。

 

第二块3亩,租给曹宗如,先收取押金6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6千文,提供3间田中房屋,但不提供农业用具。

 

迮家堡的田很多,分为11块原田(高田)。第一块1.7亩,租给吴正玉,先收取押金3.4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3.4千文,不提供田中房屋和农业用具。

 

第二块8亩,租给缪绍武、缪绍仁,先收取押金16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16千文,提供1间田中房屋,但不提供农业用具。

 

第三块3.5亩,租给蔡金朋,先收取押金7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7千文,提供2间田中房屋,但不提供农业用具。

 

第四块5亩,租给徐永宏,先收取押金10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10千文,不提供田中房屋和农业用具。

 

第五块3亩,租给韩玉准、韩玉章,先收取押金6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6千文,不提供田中房屋和农业用具。

 

第六块6亩,租给孙发祥,先收取押金18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12千文,提供2间田中房屋,但不提供农业用具。

 

第七块9亩,租给金玉田,先收取押金18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18千文,不提供田中房屋和农业用具。

 

第八块6.6亩,租给韩如祥,韩如盛,先收取押金12.6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12.6千文,提供3间田中房屋,但不提供农业用具。

 

第九块1亩,租给潘长发,先收取押金2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2千文,不提供田中房屋和农业用具。

 

第十块1亩,租给彭乔广,先收取押金2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2千文,不提供田中房屋和农业用具。

 

第十一块3亩,租给韩如盛,先收取押金14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13千文,不提供田中房屋和农业用具。

 

邢家桥有两块秧原田(可以种水稻的高田)。第一块14亩,租给钱长林,先收取押金30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30千文,提供3间田中房屋和1部踏车。这里种植水稻需要踩踏水车灌排,所以要踏车。

 

第二块13亩,租给钱长兴,先收取押金30千文,然后每年还要收取租金30.8千文,提供3间田中房屋和1部踏车。

 

从当时的租金来看,一亩田通常每年收取二千文,押金一般也如此,但也略有差异。至于房屋和农具,则有的提供、有的不提供。

 

至于支出方面,董事是肯定不发工资的,具体管事的人原则上也不发,但实际上每年要发16千文(一开始管饭,后来迁到警察局办公就没有了),此外交农业税1.2千文,每年春秋两季收租时要给佃户们管饭需要花3.2千文,还有其它支给佃户的钱5.7千文。

 

合计有田85.8亩,佃户15家。合计每年总支出为26.1千文。总押金为191千文,每年总收入为184.8千文。可见每年收入颇有盈余,应该可以应付灾荒年份。

 

据民国《栟茶史料》(1936)记载,民国二十三年(1934)益善堂在通济坊西边的迮家堡、邢家桥、三里庙(位置待考)等处有熟田(相对肥沃、正常耕种的田)92.19亩,佃户19家,每年缴纳田租466.27元(1935年1元银元等于1元法币)。与23年前相比,各方面都略有增长。

 

益善堂从大清道光年间创办到抗日战争时期停办,前后历经百余年。其体制经过多次演变,不断臻于完善,为救济栟茶贫苦人民发挥了较大的作用。清末民初,栟茶田亩价格上涨,正是这种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但是随后的八年战乱,则让其繁荣戛然而止。解放后土地实行公有制,益善堂这种传统的慈善机构自然就无法恢复起来了。但是益善堂救死扶伤、赈济贫苦的优良传统仍然延续至今,只不过应用于其它领域罢了。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